彩调

201704191836177973.png

彩调俗称调子、 彩灯、 哪嗬嗨(1955 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定名为彩调) , 属灯戏系统。 彩调源于漓江流域农村歌舞、 说唱衍化而成的 “对子调” 。后来流传到广西其他各地,成为广西民间非常盛行的一种小戏,如今还在市县及广大农村中非常活跃。彩调产生于宋元时代,成熟于明清时期。 彩调的剧目、曲词、表演及服装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彩调的几百个传统剧目,几乎全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、生活、爱情和揭露、鞭挞封建统治阶级贪婪、愚蠢的喜剧。彩调剧《巧妹子》 揭露、鞭挞封建统治阶级贪婪、愚蠢的喜剧,也有不少正剧和悲剧,但没有描写帝王将相的宫廷戏,故彩调没有穿蟒袍佩玉带的大臣。它的唱腔明快、轻松活泼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唱腔结构为散曲联缀体,分调、板、腔三大类,另有数十支过场音乐和打击乐曲牌。彩调的情节简单、形式活泼,有歌有舞,诙谐朴实,通俗易懂。传统剧目由一旦、一丑演唱的对子调发展为小旦、小丑、小生的三小戏,如《王三打鸟》  《三看亲》  《娘送女》等。尤其是它的语言生动,彩调剧用桂林官话演唱,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201704281041078052.jpg

201704281041536281.jpg

 彩调行当有生、旦、净、丑之分,脸谱有大花脸、老脸、草脸、小花脸等,主要道具是扇子、手帕和彩带,俗称彩调“三件宝” 。声身分腔、板、调三大伴奏乐器,有调胡和鼓、锣、铙等,历代著名彩调演员有廖四姑、罗少庭、冷桂甫、文子都、谢洛舟、俸化眉、张桂妹等。 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湖南花鼓戏吸收一些桂北的山歌、小调,逐渐流行开来。至清朝末年,成型为区别于湖南花鼓戏的广西彩调剧。民国初年,彩调剧学习、移植了一批桂剧剧目,开创了彩调剧进入城市戏园演出的历史。20 世纪二三十年代,彩调剧艺人与桂剧艺人几度组班同台演出,名曰“鸳鸯班”或“阴阳班” 。彩调剧向桂剧学习了许多唱腔、表演程式、化妆、打击乐曲牌等,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表现功能。